12月7-8日正式开启
本文节选自杨国源主编的《实验卒中手术学》
/
卒中动物模型从实验室应用到临床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很多动物被用作卒中实验模型,包括鼠、兔、猫、狗、猪和灵长类动物等。虽然建立灵长类动物卒中模型更为理想,但是因为体制和费用方面的问题,鼠类模型仍是研究卒中后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最主要的模型。用鼠模拟人类卒中有以下优点:
①鼠的脑动脉解剖和生理与人类相似,非常适合卒中研究。比如大鼠的下丘脑动脉分布与人类相似,当用线拴插入其颈内动脉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卒中模型后,由于可以造成下丘脑区域的缺血,可能产生与人类类似的下丘脑损伤后体温明显增高的现象。
②鼠脑较小,能很好地适应不同分析过程,可以在不需要投入过多经费、时间和劳动力的情况下,允许对全脑病理生理状况进行更细致完善的评估。
③基因调控的可能性对卒中研究意义重大,比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是一个非常好的遗传基因疾病模型,因为高血压是人类卒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
④鼠的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相比其他大型动物,鼠的饲养费用也比较低廉。研究者已经开始用一系列的行为,包括认知、感觉、运动测试,来评估卒中实验后的神经功能。通过实验,科学家已经描述了大鼠很多的神经感觉和运动行为的变化,并且用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标准化,比如失足试验、撕胶带试验和平衡木试验等。
⑤对比狗和灵长类动物在卒中研究中的应用,社会对于啮齿类动物的关注度相对较少,使实验容易进行。
⑥基因同源的近交系近亲交配鼠购买方便,使研究者可以把不同源背景带来的影响最小化,从而达到很好的重复性。
⑦可以用转基因动物包括单基因高表达或者单基因敲除小鼠,对卒中发病机制进行研究。
2019.12.04
很明显,没有一种模型能够模拟所有类型的卒中,因为卒中的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而且彼此存在着交叉相互作用。卒中动物模型的设计一般要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详细内容 >>
2019.12.04
假如卒中实验没有遵循基本的规律而进行实验设计,那这样的研究将没有意义。临床研究的实验设计长期受到人们的关注,尽可能减少临床实验的思路普遍被接受。
详细内容 >>
2019.12.04
实验设计即组织合理的实验进程确保得到正确的数据,尽可能清晰和有效的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释。实验前,首先要明确实验本身要阐明的问题。
详细内容 >>
2019.11.06
瑞沃德将联合MCAO专家、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副院长杨国源教授开启第三期卒中手术实验培训。
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