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售前电话:400- 966- 9516 售后电话:0755-86111281

用活体成像技术,照亮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之路——对话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骆海明教授团队

分享:

公司资讯
  • 2025-09-22

  • 来源:

  • 浏览量:82

202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骆海明教授团队在Theranostics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抗氧化纳米材料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分子机制,为AD及其他神经疾病的抗炎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1280X1280.JPEG

在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与骆教授团队展开对话,不仅希望分享他们的科学发现,更期待让更多人关注阿尔茨海默症群体,看见那些在实验室中默默探寻答案的研究者。


阿尔茨海默症:从“难以捉摸”到“清晰可见”

阿尔茨海默症(A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有限,一直是研究界关注的焦点。骆海明教授团队从最初的肿瘤研究转向脑疾病领域,尤其是AD,既是出于科学探索的内在驱动,也源于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响应。


“我们这篇文章主要围绕治疗应用展开,”骆教授介绍道,“在AD治疗中,炎症反应往往早于典型病理的出现。但抗炎治疗效果如何,应该从何时开始,治疗时间多长目前都不明确。”


团队成员谢君博士的研究则更聚焦于AD神经炎症的发生机制。“AD之所以难以攻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她解释道,“未来更有希望的策略是联合治疗,所以我目前在尝试探究炎症加剧病理蛋白聚集的分子机制”团队希望通过深入机制研究,找到更精准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为实现AD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技术支撑:活体成像推动研究深入

任何科学进展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工具的支撑。骆教授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尤其体会到这一点。

作为瑞沃德MOIS HT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的首批使用客户,骆教授坦言,实验室近年来其实面临着不小的经费压力,但在设备选择上仍然倾向于信任有长期使用体验的品牌。


事实上,骆教授团队自2018年起就开始使用瑞沃德的科研设备。“我2018年就开始用你们的设备了,脑立体定位仪、呼吸机、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等,可以看出你们在研发方面还是非常下功夫的。”骆教授回忆道。


真正让这次合作产生“火花”的,是团队在课题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谢博谈道:“我们开发的纳米材料本身进脑效率不高,加上旧设备灵敏度有限、自发荧光干扰严重,往往检测三、四只动物才能捕获一例有效信号。”


转机发生在论文投稿阶段。据谢君博士介绍,在将研究成果投至 Theranostics 期刊后,审稿人提出质疑,认为她们设计的纳米酶可能无法有效进入脑组织,或在外周器官中存在毒性蓄积,进而影响治疗效果。“为回应审稿意见,我们急需提供材料在体内分布与代谢的直接证据,这促使我们尝试使用活体成像进行验证。”


就在团队为补充实验数据倍感压力之时,课题组引入了瑞沃德MOIS HT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令人惊喜的是,新设备的表现远超预期:其高灵敏度的CCD相机和光学系统成功捕捉到了以往难以观测的微弱荧光信号,首次实验就在小鼠脑内清晰呈现了材料的分布与动态代谢过程。“我们很快就拿到了能够直接用于论文发表的结果,”谢君博士表示,“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效率,配套的软件还支持批量数据处理与图像优化,让我们的分析工作变得轻松很多。”


就这样,原本令人头疼的审稿难题迎刃而解,新的活体成像系统提供的高质量证据直接支撑了论文的最终接收,成为团队科研路上的得力助手。


1280X1280 (1).JPEG

活体成像: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看得深”

谈到活体成像技术的核心价值,谢博语气认真了起来。“除了灵敏度,还有采集数据的准确性,真实的信号和背景信号的区分,是我比较关注的点。”她还特别提到瑞沃德的服务响应速度:“有一次反馈数据采集面积不一致的问题,很快就有工程师跟进解决了。”


谢君博士对未来技术方向提出了具体设想:“我希望成像深度能更深一些,能到脑内更深层的脑区。如果能实现细胞甚至分子水平的观察,同时操作更方便、对动物伤害更小,就更利于长期观察。”


骆教授则从宏观的视角提出了期待。“光学仪器我们肯定是希望它能够多模式成像,比如结合血流信息和疾病部位成像,现有的研究往往把这些割裂开了。”他指出二维成像的根本挑战:“最难的是确认信号到底是不是我们的目标信号,光学本身不是定量的,自发荧光又高,很难区分。”


活体成像技术的进步,正逐步缩小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之间的鸿沟。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成像能力让研究人员能更清晰地捕捉疾病发展的动态过程,为理解阿尔茨海默症的复杂机制提供了强大工具。


我们期待这一技术持续发展,不断突破成像深度、分辨率和多模态融合的极限,加速AD诊疗方案的突破。


d091982d-6601-4b0b-a40d-f13bb8993c93.jpg

在阿尔茨海默症日来临之际,我们向以骆海明教授、谢君博士为代表的所有科研工作者致敬。愿他们的探索之路愈加宽广,最终为全球数百万AD患者与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沉默的疾病,关注正与之抗争的患者家庭,也记住那些在实验室里不懈努力的科研工作者。每一份关注与支持,都是推动科学走向光明未来的重要力量!